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综合聚焦

孙权劝学翻译,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《孙权劝学》学习内容全解

时间:2021-03-25 09:27:55 来源:

【课文内容】

初,权/谓吕蒙曰:“卿/今/当涂/掌事,不可/不学!”蒙/辞/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“孤/岂欲卿/治经/为博士邪!但当/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/言多务,孰若孤?孤/常读书,自以为/大有所益。”蒙/乃始就学。及/鲁肃过寻阳,与蒙/论议,大惊曰:“卿/今者/才略,非复/吴下阿蒙!”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/刮目相待,大兄/何见事之晚乎!”肃/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
【文章分析】

《孙权劝学》是北宋史学家、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。选自《资治通鉴》,文题为后人所加。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*,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,也赞扬了孙权、吕蒙认真学*的精神,并告诫人们学*的重要性。此文简练生动,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,对话言简意丰,生动传神,极富表现力,毫无冗繁之处,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,突出了人物的风采。

【背景介绍】

孙权(181-252),字仲谋,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。东汉末,继其兄孙策占据江东六郡,后与刘备联合,大败曹操于赤壁。曹操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。吕蒙(178-219),字子明,东吴大将。少时不读书,以胆气称,后接受孙权劝告,读了许多兵书、史书,智勇双全。倍受孙权,鲁肃的信赖。鲁肃死后,掌管东吴*,率军暗袭荆州,领兵袭破关羽。鲁肃(172-217),字子敬,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,倍受赏识。从小丧父,靠祖母抚养。他少有大志,轻财好施,喜欢*武骑射。周瑜死后,官至东吴大都督,统领东吴兵马,东吴重臣。

三国时期,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,不久周瑜病死了。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,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,形成魏、蜀、吴三方鼎峙的局面。为了加强国力,孙权劝吕蒙多学*。“孙权劝学”的故事就发生了。

【学*目标】

了解《资治通鉴》及与司马光相关的文学常识,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,理解文章大意。

分析人物对话,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;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。

学*孙权和吕蒙的精神品质,提高学*兴趣,树立正确的学*观。

【字词积累】
孙权劝学翻译

1、初:当初,这里是追述往事的*惯用词。

  2、权:指孙权,字仲谋,黄龙元年(公元222年)称王于建业(今江苏南京),国号吴,不久迁都武昌(今湖北鄂城)。229年称帝。 

  3、谓:告诉,对……说,常与“曰”连用。

  4、卿: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。

  5、今:现在。

  6、涂:同“途”。当涂掌事:当涂,当道,即当权的意思。掌事,掌管政事(异议:当涂:地名)。

  7、辞:推托。

  8、多务:事务多,杂事多。务,事务。

  9、孤:古时候王侯的自称。

  10、治经:研究儒家经典。"经”指四书五经,四书:《大学》《中庸.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五经: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易经》《春秋》

  11、博士: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。

  12、但:只,仅。 

  13、涉猎:粗略地阅读 

  14、见往事:了解历史。见,了解;往事,指历史。

  15、乃:于是,就。

  16、及:到了…的时候。

  17、过:到;到达。

  18、寻阳:县名,现在湖北黄梅西南。

  19、才略:*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。

  20、非复:不再是。

  21、大兄:长兄,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。

  22、但:只,仅。

  23、孰若:谁比的上;谁像(我)。孰:谁,若:像。

  24、就:从事。

  25、遂:于是,就。

  26、士别三日: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。三:几天,这里指“少”(与常见的“多”的解释不同)。

  27、何:为什么。

  28、吕蒙:东吴名将,汝南富陂(今安徽阜阳)人

  29、耳:表示限制,语气词,相当于“罢了”。

  30、始:开始。

  31、与:和。

  32、论议:谈论,商议。 

  33、大:非常,十分。

  34、惊:惊奇。

  35、今:现在。

  36、者:用在时间词后面,无翻译。

  37、复:再。

  38、即:就。

  39、拜:拜见。 

  40、待:等待。

  41、吴下阿蒙: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,对吕蒙亲昵的称呼;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。 

  42、刮目相待:用新的眼光看待,即另眼相看。 刮目:擦擦眼睛。

  43、更:重新。

  44、阿蒙:名字前加“阿”,有亲昵的意味。

  45、邪(yé):通“耶”,语气词。

  46、乎:啊。表感叹语气。

  47、以:用。

48、见事:认清事物。

通假字

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:通耶,表反问语气,相当于“吗”。

  卿今当涂掌事:涂,通途

一词多义

  当:

  但当涉猎(助动词,应当)

  当涂掌事(动词:正)

  见:

  见往事耳(了解)

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(认清)

古今异义词

  辞

  古义:推脱。(蒙辞以军中多务)

  今义:美好的词语。

  治

  古义:研究

  今义:治理

  及

  古义:到了……的时候。(及鲁肃过寻阳)

  今义:以及。

  过 

  古义:到。(及鲁肃过寻阳)

  今义:经过。

  更

   古义:重新。(即更刮目相待)

  今义:更加。

  但

  古义:只。(但当涉猎)

  今义:转折连接词,但是。

  博士

  古义: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。(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)

  今义:学位名称。

  往事

  古义:历史

  今义:过去的事

  大

  古义:很

  今义: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

  孤

  古义:古时候王侯的自称,我

  今义:独自,孤独

  就

  古义:从事(文中)

  今义:就

【知识链接】

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,它以时间为纲,事件为目,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、*和民族关系为主,长于描写战争。宋神宗认为此书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赐书名《资治通鉴》。资:帮助; 治:治理; 通:通史; 鉴:借鉴——说明编撰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。 对《资治通鉴》的称誉,评价: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世之得失”。

编年体: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。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,以史事为纬,按年、月、日顺序记述史事,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。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,代表作有《春秋》《左传》《资治通鉴》等。

翻译五字法:

留——保留,表时间、年号、人名、字号、官名、地名、国号等的词可以保留,直接使用。

替——替换,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。

调——调整语序,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*惯。

补——补充省略部分,使意思完整 。

删——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,不译。

翻译原则: 字字落实,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。

翻译要求: 信、达、雅。

【作者介绍】

司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实,陕州夏县(今属山西)人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。主编史书《资治通鉴》,著有《司马公文集》 《稽古录》等。

自幼嗜学,尤喜《左氏春秋》;及长,学识更为渊博。谏议大夫、翰林学士、御史中丞。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,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。后退居洛阳十五年,专门从事《资治通鉴》的编撰。后任尚书左仆射(yè)(即宰相),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,不久辞世,谥(shì)文正,著作收在《司马文正公集》中。

司马光警枕励志: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,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,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,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,为了早早起床,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,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,却尿了床,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,早上一翻身,头滑落在床板上,自然惊醒,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,坚持不懈,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 写出了《资治通鉴》的大文豪。

【结构分析】

第一层:从开始到“蒙乃始就学”,写孙权劝学,吕蒙就学。

第二层:从“及鲁肃过寻阳”到最后,写鲁肃“与蒙论议”,“结友而别”。

 


 

【句子分析】

1.初,权/谓吕蒙曰:“卿/今/当涂/掌事,不可/不学!”

当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你现在当权管事了,不可以不学*!”

双重否定,语气坚决,突出了学*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也体现了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。

2.蒙/辞/以军中多务。

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。

3.权曰:“孤/岂欲卿/治经/为博士邪!

孙权说:“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?

孙权进一步劝,根据吕蒙的实际情况,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:不要求他研究儒家经典成为“博士”。同时,也暗含对吕蒙推托的不满,接着用一“但”字,声明只要求吕蒙粗略地阅读,了解历史。

4.但当/涉猎,见往事耳。

只应当粗略地阅读,了解历史罢了。

5.卿/言多务,孰若孤?

你说军中事务多,谁能比得上我呢?

6.孤/常读书,自以为/大有所益。”

我经常读书,自己认为大有好处。”

孙权现身说法,鼓励吕蒙读书,可谓语重心长、言辞恳切。这番劝说,既可以看出孙权的善劝,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关心、期望,言辞使吕蒙无可推辞。

7.蒙/乃始就学。

吕蒙于是开始学*。

8.及/鲁肃过寻阳,与蒙/论议,大惊曰:

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,(鲁肃)和吕蒙论议,十分惊奇地说:

一个“及”字就由孙权过渡到鲁肃叹学,略去了吕蒙学*的过程。“大惊曰”描绘出鲁肃惊讶的神态,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赞叹。从侧面描写吕蒙“学”有所成。

9.“卿/今者/才略,非复/吴下阿蒙!”

“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,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!”

10.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/刮目相待,大兄/何见事之晚乎!”

吕蒙说:“和读书人分别几天,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了,长兄怎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啊!”

吕蒙用近似调侃的语气再次突出学*的巨大作用和他的进步之大,言语中充满自得之情,与前文的推托形成对比。

11.肃/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
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,(与吕蒙)结为朋友,然后分别了。

“拜蒙母”“结友”,可见鲁肃对吕蒙的敬佩,从侧面衬托出吕蒙学识进步的惊人。

【内容梳理】

1.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,有自称,有他称(除一般他称,还有爱称、敬称等)。文中的三个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?

(1)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

卿:君对臣的爱称。

(2)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

孤:王侯的自称。

(3)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

大兄:对朋友辈的敬称。

2.文章关于“学”写了哪些内容,请简要概括。

孙权劝学(详写);吕蒙就学(略写);鲁肃赞学(详写)

概括: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*,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,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之结友的故事。

3.故事情节是如何开展的?

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。

4.找出孙权“劝学”的具体语句,并分析他是如何劝说成功的?

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(揭示学*的必要性)

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(学*的目的、方法)

卿言多务,孰若孤?(委婉的批评,指出读书的可能性)

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(现身说法,读书的益处)

先以古为鉴,说明读书学*的必要性;再现身说法,鼓励吕蒙学*。

5.体会语气

“不可不学!”双重否定,语气坚决 、严厉中又可见关心、厚望。

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! ” 反问语气,不悦、责备

“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”限止语气,恳切、关心

“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恳切、关心

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吃惊,赞叹

“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深感自豪、自得。

6.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?体会他的语气、神态和心理。

语重心长,谆谆告诫;言辞恳切,略有责备;现身说法,语气殷切。

7.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、神态和心理。

孙权:先一语破的,向吕蒙指出“学”的必要性;继而现身说法,指出“学”的可能性,使吕蒙无可推辞。从孙权的话中,既可以看出他的善权,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、关心、期望,又不失主人身份。

鲁肃:情不自禁地赞叹,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,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,表现吕蒙因“学”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,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,而且很有学识,由他说出此番话,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。

吕蒙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。“三日”形容时间很短,“刮目”是擦拭眼睛,表示十分惊奇、难以置信的样子。从吕蒙的答语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。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,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。

7.孙、蒙对话与蒙、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?请简要说明。

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,鲁肃、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,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。

8.“士别三日,既更刮目相待。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?

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,人也不断变化,不能拿老眼光看人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的人和事。

9.总结概括三人的性格特征。

孙权:不失人主,对部下既关心又要求严格、循循善诱、有耐心、平易近人、好学等。

吕蒙:知错能改、谦虚好学、善于轻取别人的意见坦诚豪爽、有幽默感等。

鲁肃:识才敬才爱才、讲礼节。

10.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?

语言描写(侧面):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。

语言描写(正面):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

行为描写(正面):肃逐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
11.鲁肃为什么与吕蒙“结友”?

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,表明鲁肃敬才、爱才,二人志趣相投。这最后的一笔,是鲁肃“与蒙论议”的余韵,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。

12.文中的中心人物是孙权、吕蒙、还是鲁肃?为什么?

中心人物是吕蒙。因为写孙权是为了写孙权劝学,是吕蒙发奋学*的动因;写鲁肃是为了证明吕蒙发奋学*的效果,即才学突飞猛进。

13.从鲁肃与吕蒙结拜这件事中,你悟到了什么?

鲁肃以前不与吕蒙结拜,因为那时的“吴下阿蒙”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人,鲁肃看不起他。现在鲁肃要与吕蒙结拜了,是因为吕蒙已变成了一个有知识、有文化的人,鲁肃很欣赏他。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,一个人要有知识,有文化,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,才能被别人看得起。

14.吕蒙由不学到学到学有所成,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?

①读书学*非常重要。(学*对成长的重要性)
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。
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,只要端正态度,刻苦努力,就一定能学到东西,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。
④告诉我们“开卷有益”的道理。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。
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,要虚心接受教育;
⑥活到老,学到老……

孙权劝学的角度: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,教育别人要以理服人,循循善诱;

鲁肃赞学的角度:看待事物要不断更新观念

【中心思想】

本文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*,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。借此说明人只要肯学*,就会大有长进的道理。

【写作练笔】

1.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和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。

2.课外阅读《伤仲永》,试从内容、主题、写法上和《孙权劝学》进行比较,谈谈你的看法。

3.课外阅读《三国演义》,找出其中主要人物的称谓,做简单的梳理与归纳。

【写作参考】

1.记事简洁,剪裁精当。

全文只写“孙权劝学”和“与蒙论议”两个片段。写孙权劝学,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,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;写鲁肃“与蒙论议”,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,略写二人“论议”的内容,并仅以“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”一句作结。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,极富表现力,毫无冗繁之处。

2.正面记言,侧面烘托。

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,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、神态和心理。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,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。而话中的“吴下阿蒙”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,得出了“变”的结论。

3.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

本文对话言简意丰,生动传神,富于情味。仅寥寥数语,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、神态和心理。

【拓展积累】

相关成语:

吴下阿蒙:比喻学识尚浅的人。

刮目相看:用新的眼光来看事物。

【阅读扩展】

聪明仁智,雄略之主也;纳鲁肃于凡品,是其聪也;拔吕蒙于行阵,是其明也;获于禁而不害,是其仁也;取荆州而兵不血刃,是其智也;据三江虎视天下, 是其雄也;屈身于陛下, 是其略也。 ——孙权

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 -韩愈

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 -岳飞

读书之法, 在循序而渐进, 熟读而精思。 -朱熹

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发愤时。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-颜真卿
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
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 --汉乐府

读书破万卷, 下笔如有神。 - -杜甫
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 -诸葛亮

敏而好学, 不耻下问。 --孔子
书犹药也,善读可医愚。 ——刘向

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 ——钱福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 ——岳飞
学而时*之,不亦乐乎? 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 ——刘彝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——王之涣
知识就是力量。 ——培根
书,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 ——高尔基

书,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 ——莎士比亚
读书使人心明眼亮。 ----- 伏尔泰

书犹药也,善读可以医愚。 --- 刘向
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---- 莎士比亚

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,对智力都是有用的,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。

-----达 · 芬奇

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*。少年时,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,第一学期成绩优异,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。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,然后买了几本书,又买了一串辣椒。每当晚上寒冷时,夜读难耐,他便摘下一颗辣椒,放在嘴里嚼着,直辣得额头冒汗。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。由于苦读书,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。
李白小时候很贪玩,经常逃学。 一次,他从学堂跑出来,到河边玩,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,李白很惊讶,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。老婆婆说:“我在磨针。”李白又问:“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?”老婆婆说:“只要有恒心,铁棒一定能磨成针。”李白听完很惭愧,从此刻苦学*,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。

董仲舒三年不窥园。董仲舒专心攻读,孜孜不倦。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,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*,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,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,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。

匡衡凿壁偷光。西汉时期,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,叫匡衡,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,为了读书,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,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,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,在大家的帮助下,小匡衡学有所成。在汉元帝的时候,由大司马、车骑将军史高推荐,匡衡被封郎中,迁博士。

屈原洞中苦读。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,不论刮风下雨,天寒地冻,躲到山洞里偷读《诗经》。经过整整三年,他熟读了《诗经》305篇,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,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。

标签: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商务合作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 | 在线投稿 | 免责声明 | 云旅网

如有意见、侵权或投诉建议,请联系邮箱:(24小时内及时处理)

93网(93wn.com)版权所有 滇ICP备10201797号-6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