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生活 > 生活百科

空调制冷掉冰块原因,没有空调的古人,到底是怎么熬过夏天的?一起来看古人的“消夏三十六计”!

时间:2024-09-17 10:16:18 来源:

最近全国多地开启“蒸烤”模式。每到这个时候,便有人高喊:我的夏天,全靠空调WiFi西瓜“续命”!更有人灵魂发问:没有空调的古人,到底是怎么熬过夏天的?

空调制冷掉冰块原因

其实,在纳凉消夏这件事上,古人的办法又丰富又有趣,比“空调WiFi西瓜”有意思多了。今天,一起来看古人的“消夏三十六计”。

最清凉

对吃货来说,无冰不夏天

冰激凌、冰西瓜、冰可乐……这些几乎是现在夏天的“标配”了。在古代,吃冰虽然不易,但“吃冰史”却是由来已久。

战国时期,就已出现“冰鉴”,这个器物可散发冷气,用来保存鲜食,可以看作是最早的“冰箱”。后来汉朝的“冰室”,北魏的“冰井”等,都是这个的延续。

空调制冷掉冰块原因

战国铜冰鉴

到了唐代,开始出现了卖冰的商人,他们在冬日采冰,储于地窖,夏日叫卖。文人士大夫也会亲自动手调制冰饮:“公子调冰水,佳人雪藕丝。”

宋人对吃冰的喜爱,在杨万里的《荔枝歌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:“帝城六月日卓午,市人如炊汗如雨。卖冰一声隔水来,行人未吃心眼开。”

空调制冷掉冰块原因

明清时期的“冰箱”又得到了改进和升华。大多由红木、花梨木、柏木制造而成,箱顶有一个厚厚的盖子,起到密封的作用;箱子的两侧安装了手环,方便搬运;箱底有小孔,可以排放箱子里融化的冰水。不仅结构合理,而且功能实用。据说这“冰箱”还有空调的效果,曾经有位大学士在大热天觐见皇上,却被冻得瑟瑟发抖,原因就是皇帝的桌子两旁摆了数十个“冰箱”。

古人是不是脑洞很大呢?

其实,在古代这些冰鉴、冰箱都是王公贵族的特权,甚至叫卖的碎冰,普通人家通常是买不起的。

那么普通老百姓夏天制冷、保鲜怎么办呢?哈哈,别担心!即使没有冰,他们也能吃上冰西瓜。因为他们有——水井!

夏天时,有人会在水井里放上一个大罐子,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,也有人会用篮子把食物(西瓜等水果)吊下水井,利用冰冷的凉水给食物降温。

果然,“吃货”是不分朝代的,不分贵族还是平民的。

当然,随着冰产生的,自然就是各种冷饮了:战国时期的冰酒,唐代的冻饮,宋朝的冰酪、雪泡豆儿水、冰凉酸梅,元朝的奶冰,清朝的“冰鉴”盒子……连诗人的文字里都仿佛自带哈喇子,又是“似腻还成爽,才凝又欲飘”,又是“玉来盘底碎,雪到口边销”。

出现在电视剧《延禧攻略》中的“冰鉴”盒子

想想古人的夏天也没有那么难熬了呢?

最率性

山间纳凉赛神仙

古人纳凉避暑,条件虽不如现在,但讲究率性,因此显得别有趣味。宋代词人叶梦得在《避暑录话·序》里说:“每旦起,从一仆夫负榻,择泉石深旷、竹松幽茂处,偃仰终日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每天早上起来,让仆人背着卧榻,找一个泉水深流、竹松茂密的地方,一躺一整天。这份闲适,实在让人羡慕。

宋 佚名《槐荫消夏图》

李白作为浪漫派诗人,纳起凉来也是随性豪爽,他在《夏日山中》里说“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”,酷热难耐,于是前往深山老林避暑,躺在浓荫树下,摘除头巾,任凉风轻拂肌肤,无边自在。

明 文徵明 《纳凉图》

和李白一样会享受的,还有白居易,“游罢睡一觉,觉来茶一瓯。眼明见青山,耳醒闻碧流。脱袜闲濯足,解巾快搔头”(白居易《何处堪避暑》)。玩累了就睡一觉,睡醒来喝杯香茶,眼前青山满目,耳边碧水长流,没事脱掉鞋袜把脚置于溪水中涤荡,解掉头巾舒服地挠挠脑袋……这样的神仙日子,今人恐怕很难体会得到。

最科学

中央空调的雏形

古代科技尚不发达,可刘禹锡在《刘驸马水亭避暑》中描绘过的“自雨亭”,已经很有科学特色,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:亭子傍水而建,利用水车等机械结构将水引到屋顶,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帘。凉水上下循环,带走蒸腾暑气,降暑的同时形成独特的建筑美观。

这场面,任是当代人看了,也要道一声“会玩,佩服”!

除了“自雨亭”,唐朝还发明了著名的“含凉殿”,含凉殿建筑内外设置了许多水车,流水激起扇叶转动,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。堪称是那个时代的“中央空调”。

《唐语林·豪爽》里有记载,夏日某天,陈知节被高力士请到李隆基的含凉殿时,他看到“(李隆基)座后水激扇车,风猎衣襟”,当他被“赐坐石榻”时,感到“阴溜沈吟,仰不见日,四隅积水成帘飞洒,座内含冻”。也是很有画面感了。

明 仇英《凉亭消夏图》

包括后来宋朝的刘子翚也在《夏日吟》里说“君不见长安公侯家,六月不如暑。扇车起长风,冰槛沥寒雨”,可见这种消暑方法,主要还是在大户人家。

巧妙利用地理优势,在屋子里挖井纳凉,有时还可以在屋子里放一些冰块,凉上加凉。这样的凉屋既凉爽又环保。果然厉害~

最雅致

何以解忧?荷以解忧

如果用一种花代表夏天,那多半就是荷花了。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是专属于夏日的景象;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是专属荷花的高洁礼赞。绿意盎然的荷叶,粉白相间的荷花,看了就让人觉得平心静气,也难怪成了古人消夏的最爱之一。

在流传下来的消夏诗和消夏图里,提及荷花莲池的不在少数,唐朝的鱼玄机在《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》里写的“无限荷香染暑衣,阮郎何处弄船归”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场景:阵阵荷花的香味扑鼻而来,熏香了我的衣服,而你什么时候才乘船归来呢?想象一下:睡起午后空调制冷掉冰块原因,乘舟轻入十里莲塘,手摘莲蓬菱角,或闲坐柳池荷畔,撑竿观鱼啄食。实在是人间美事啊!

标签: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商务合作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 | 在线投稿 | 免责声明 | 云旅网

如有意见、侵权或投诉建议,请联系邮箱:(24小时内及时处理)

93网(93wn.com)版权所有 滇ICP备10201797号-6

Top